快速预约

热门文章
用户体验评价:
来自上海客户的评价:
生猪期货终于上市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百亿市场,肯定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品种。
来自杭州客户的评价:
做一手有点小贵,幸亏在你们这开通了期货账户,申请了最低保证金,做一手便宜多了。
来自苏州客户的评价:
听说生猪期货要上市了,特意来开个期货账户做生猪期货,对比了好几家,最后选择了你们家,有客户经理一对一服务,手续费和保证金也有优惠,交易很舒心,非常满意!
来自上海客户的评价:
嗯,不错,你们合作的期货公司都还蛮大的,保险起见还特意去营业部开的户,绝对正规,客户经理也很热情专业,已经开好账户,准备交易生猪期货。
生猪期货明日上市 生猪养殖产业链概览
点击量:发布时间:2021-01-07 16:51文章来源:全国期货开户文章作者:资深期货投顾
2020年4月24日,证监会公告称,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生猪期货交易。从相关消息人士处获悉,大连商品交易所已经着手进行上市时间表的安排。生猪期货,这一酝酿十余年的期货品种,即将迈入市场。
针对投资者了解生猪期货的需求,我们撰写了生猪期货上市前瞻系列报告。本系列报告将涵盖生猪产业链介绍、生猪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生猪产业链当中的各个主体介绍、生猪期货相关规则介绍、企业参与生猪期货的注意事项等等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我们将为各位读者呈现全方位的生猪产业链介绍。
生猪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中产值规模最大产业之一,其背后有着广泛的利益链条,涉及经济、民生、就业、食品安全等多个方面。
我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生猪产业,占据全世界45%以上的生产和消费量,同时,猪肉也是我国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肉类产品。我国猪肉以自给自足为主,有微量的对外贸易。
生猪的整个产业链涵盖了上游饲料、兽药、设备制造等行业,核心在养殖与屠宰,下游有肉制品加工、销售等。居民通过购买、食用猪肉及其加工制品完成最终消费。生猪产业链条并不复杂,但由于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主体的多样化得以展现。
生猪养殖是生猪产业的核心之一,我国是生猪养殖的大国,但在生猪养殖平均效率上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正处于追赶期。我国生猪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升,有助于养殖效率的提升。生猪屠宰与加工是将生猪消费品化的重要阶段,了解生猪到猪肉和肉制品的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生猪市场。
一、中国生猪市场概况
猪是一种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性格温驯,适应力强,繁殖快。是我国所称五畜(牛、犬、羊、猪、鸡)之一。
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0000多年前开始,到距今5000多年)。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文物已经有猪的形象,在汉代以前,养猪主要是放牧,从那以后,逐渐演变为放牧和猪舍喂养,汉代出土的文物也说明了这一点(有猪和猪舍)。隋朝和唐朝时期,已经有人通过养猪致富,直到清末和民国时期,养猪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的小农经济阶段。
随着现代化以及全球化的浪潮,我国生猪产业也从建国之后开始从规模和技术上共同发展,尤其是近30年来,生猪产业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一)我国的生猪市场
我国的生猪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从生产端来看,2019年年末(11月),我国生猪存栏数量为19457万头,考虑到18年以来受到非洲猪瘟影响,我们认为,在保持供需平衡的环境下,当前所需的存栏应该在25000到35000万头之间。

猪肉是我国生产量最大的肉类,2018年的猪肉生产量为5404万吨,同期,我国牛肉产量为644万吨,羊肉产量为475万吨,禽肉产量为1994万吨。猪肉是名符其实的我国第一大肉类。
(二)国内生猪养殖分布
我国生猪养殖分布广泛,四川、河南、湖南、山东等地均是养殖大省。各地养殖具有不同的优势。西南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四川重庆等地人均生猪消费量较高,因此养殖距离销售区域近;华北华中地区是传统的养殖区域,大型养殖企业集中,作为传统粮食产区同时优势人口密集区域,在成本和销售两端都有一定优势;东北地区是新兴发展产区,背靠粮仓,环境承载力强,是未来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基地。

(三)我国猪肉的对外贸易
在研究生猪行业时,我们常常忽略国外进口的生猪产品,一方面我国进口量较少,长年平均来看,进口生猪产品仅占总体供应量的2.6%左右;另一方面,国外进口生猪制品主要为冻肉和猪杂碎,与国内销售的鲜肉并不存在直接竞争。此外,养殖行业向来在销售半径上有所限制,一方面,饲料原料的运输较生鲜品的运输在成本上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跨国和跨区域的生鲜品运输中,对于检验检疫等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国内生猪市场环境出现明显变化,国内外养殖成本差距较大,都让我们不得不关注进口猪肉市场。

近年来,我国生猪产品进口量快速增长,从2008年进口37.33万吨到2017年的121.68万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03%,虽然几经波折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开始,受国内猪肉价格上涨,以及国内减少猪肉进口限制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生猪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
2008年6月1日起,中国冻猪肉进口税率由原来的12%下调至6%,猪肉产品进口贸易迎来了一个高潮。与2007年相比,2008年猪肉产品进口量同比增长109.07%,进口量为37.33万吨。2009年国内猪肉价格持续性下跌,且因H1N1甲型流感暂停美国猪肉进口,猪肉产品进口量同比下降63.85%,为13.5万吨。2010年-2015年,随着我国生猪价格进入上涨周期,对美国进口禁令解除,生猪产品进口也进入了缓和期,进口数量以年均增长13.25%的速度稳定增长。2016年,生猪行业进入猪周期的最后阶段,国内供给短缺促进了猪肉产品进口量的增长,2016年猪肉产品进口量达到162万吨,同比增长108.39%。受国内生猪行业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2018年1-5月,我国进口猪肉54.9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减少4%;价值人民币65亿元,下降10.1%;进口均价为每千克11.8元,下跌6.4%。其中,5月份进口11.5万吨,减少3.6%;价值人民币13.2亿元,下降12.7%;进口均价为每千克11.4元,下跌9.4%。
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内生猪供给量严重下滑,价格大幅上涨,生猪进口数量也在此条件下迅速增长。2019年,我国自美进口猪肉同比增长186%,自德国进口同比增长41.5%,自丹麦进口同比增长128%,自西班牙进口增长74%,自下图所示9国的进口综合增长67%。

我国生猪产品进口主要分为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两类。在猪肉产品进口结构中,鲜冷冻猪肉进口量从2007年的8.57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21.68万吨,年平均增长率34.28%。鲜冷冻猪肉品在猪肉产品进口量占总体生猪产品进口量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2007年的19.65%上升到2017年的48.68%,在2016年猪肉产品进口量最大时其占比达到了52.08%,说明了鲜冷冻猪肉进口的增长是我国猪肉产品进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从进口来源来看,德国、西班牙、美国、丹麦、加拿大一直是我国猪肉产品主要进口来源,其中欧盟长期以来是我国最大的猪肉进口来源。近年来,随着国内猪肉市场进一步的开放,巴西、智利、爱尔兰等国家的猪肉也逐渐进入到中国猪肉市场。
(四)猪肉市场的供需平衡
我国猪肉市场长期以自产自销为主,国内猪肉生产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提升。2010年之后,市场肉类供给逐渐丰富,市场矛盾逐渐从人民对于肉食数量的追求转变为对于肉食结构和质量的追求。随着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政策的介入,自2014年开始,我国生猪市场出现了产能退出的局面,自这一时期开始,生猪养殖的产业化浪潮也逐步步入高潮。
2018年,非洲猪瘟在中国首次爆发,对生猪生产形成了重大打击,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遭到腰斩,市场供给显著不足,价格急剧上涨。在这一状态下,我国进口猪肉数量再度提升,随着价格高涨,2019年进口量超过上一个猪周期的高点,2020年预计将有更多猪肉进口,我国对国外猪肉的依存度甚至可能超过10%。

二、生猪产业链概览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生猪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主要是为养殖活动提供服务和原材料的企业,包括各类设备厂商,兽医兽药企业以及饲料原料企业。
中游主要是各类养殖企业。养殖企业按照规模、形式、养殖的阶段有可有不同的分类,我们会在后文做进一步的解释。养殖企业出了固定成本和管理成本之外,最重要的价格风险就来自于生猪销售价格和上游饲料价格带来的收益和成本波动。饲料原料中,主要的成分玉米、豆粕等都已经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给予养殖企业控制成本风险的手段,随着生猪期货的上市,养殖企业对于产品销售价格风险的管控也多了一种工具,从而可以形成全产业链的风险闭环,较好地规避市场风险。
生猪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屠宰和加工企业,屠宰企业将生猪转化为猪肉、杂碎等制品,加工企业则将猪肉加工成各类食品制品。这些企业都面临生猪或者猪肉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对于屠宰企业来说,生猪价格作为成本,长期处在波动当中,转移风险的方式主要在于直接对产出的猪肉价格进行相应的价格调整;对于下游加工企业来说,只能够向消费者转移成本的变化,当这种转移无法有效完成时,加工企业就讲承受较大的利润波动。因而,生猪期货的上市,也能够帮助下游企业进行成本端的风险管理。
三、生猪养殖业
生猪养殖行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我国的生猪产业链具有典型的大而不强的特点,生猪生产仍然以中小规模为主,产业集中度不高,主要的生产指标距离国际水平有一定的距离。不过,随着近年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我国也涌现了一大批高标准的生猪生产企业。
(一)生猪的代次繁育

我们常常所说的“生猪”实际上是商品代三元猪,所谓三元猪,实际上是指它包含了三个来源的种猪血统。三元猪的母亲是二元母猪,父亲是纯种公猪;而二元母猪,则是两种不同品种的纯种猪杂交培育而来。我们常说的“外三元”生猪就是具有“外国血统”的三元商品代猪,其中一种叫“杜大长”就是由杜洛克种公猪和二元母猪(血统为大白猪和长白猪的混血)所生产出来的。当然,市场上也有内三元等其他商品代生猪品种,同时也有非三元猪等相对小众的生产模式,但由于三元猪的良好生产性能,当前绝大部分我们所消费的生猪都是三元猪。
由于生猪的育种体系,我们可以用不同代系将养殖场划分为:纯种猪场、二元种猪场、商品代猪场。当种猪完成其育种任务后,同样会经过屠宰阶段以猪肉或其制品的形式流向消费市场。
(二)生猪的养殖周期
生猪行业进入工业化模式以来,育种学家和养殖专家们都在探索三个问题:
·如何提高母猪的生产水平,从而利用更少的母猪生产更多的仔猪?
·如何加快生猪的生长速度,从而尽快实现从仔猪到出栏的过程?
·如何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从而用更少的饲料出产更多的生猪?
这些都是关于养殖效率的问题,提高养殖效率,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而将养殖效率分解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就需要我们了解整个生猪的养殖周期。我们从二元母猪开始:

二元母猪出生后会在种猪场内进行饲养,长大成熟后进行受精、怀孕的过程,最后诞下仔猪,随后进入恢复期,等待下一次受精、怀孕过程。这样的轮回往复,母猪在猪场一般生下8~10胎后就将被送往屠宰场淘汰。母猪诞下的仔猪则经过约5~6个月的育肥期后送往屠宰场。
结合次代繁育和养殖周期,我们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的生猪养殖周期过程:

在非洲猪瘟的背景下,我们越来越多听到“商转种”、“三元母猪”的说法。其实,这就是因为二元母猪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损失,而为了弥补能繁母猪的不足,养殖企业将原本直接用于屠宰的三元商品猪种的母猪进行留种,利用三元猪来进行怀孕、生产的做法。但很明显的是,三元猪本身并不是用来育种的,因此其生产效能与养殖企业的技术相关,平均来看,相比二元母猪会大打折扣。因此,“商转种”的现象只有在猪价非常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
(三)生猪养殖的不同模式
在小农经济时代,生猪养殖仅为自给自足,其技术和资金要求都相对较低。但作为现代市场竞争的一部分,当今的生猪养殖产业越来越成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技术以及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要求都明显提升。
由于生猪养殖在产品上的同质化,养殖企业主要发展的方向还在于成本的控制和模式的创新。尽管生猪养殖产业链很短,但生猪养殖的模式却多种多样。

各种养殖模式的优势和劣势都相对明显。尽管能够灵活安排养殖规模和节奏,但传统中小养殖企业在技术上和资金上都受到明显壁垒,抗风险能力较差;合作社模式能够团结农户,在采购和销售上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但分散化的养殖还是面临诸多风险因素。“公司+农户”模式是诸多上市公司采用的方式,这样既减轻了资产负担,又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但对于生产效率的管控仍然不及集团化养殖。不过,集团化养殖所需资金较多,灵活性受限,在大规模扩张的阶段,需要注入更多的投资才能实现同样的扩张规模。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环保等相关政策的推动,近十几年来,生猪养殖行业逐步呈现规模化的势头。头部公司更加快速地挤占市场,尽管如此,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养殖结构仍偏散户化。
四、生猪屠宰及消费
(一)屠宰行业介绍
我国生猪屠宰行业最初以国有制经营为主,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化大幕拉开,屠宰行业逐渐从国有化企业向私有化企业演进。而由于屠宰行业准入门槛低,屠宰行业在养殖行业的飞速发展下快速扩张,但随着进入21世纪,生猪生产的增长脚步有所放缓,屠宰行业逐渐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生猪屠宰位于生猪产业链的中游位置,其盈利主要受生猪价格、猪肉价格、屠宰量、产能利用率和鲜销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主要的屠宰模式如下:

通过对比总的生猪屠宰量和定点生猪屠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定点屠宰占据生猪总屠宰量的一半不到,生猪屠宰的总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完善。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生猪屠宰头部集中度长期偏低,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十分低下。

(二)猪肉消费市场
我国下游生鲜肉品主要包括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三类。热鲜肉一般直接来源于屠宰场,通过贸易商向市场、商超渠道供货,热鲜肉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主要消费品种,热鲜肉无需冷链运输,但是对销售时间有明显限制,安全性一般。而随着国内屠宰、冷链运输技术的发展,由于冷鲜肉在安全性、营养性和保质期等方面优于热鲜肉,近年来在国内生鲜猪肉市场中的占比得到提升。冷冻肉则主要用于肉类食品加工,常见的卤制品、肉类加工品以及部分的宠物食品都常常利用冷冻肉进行制作。

文章来源:作者 魏鑫
微信公众号:CFC农产品研究
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证书号:Z0014814
重要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资料,我们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